“三平台三机制”深化推进学生实践育人工作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5-28浏览次数:401

一、概述

植物保护学科历来就有注重学生实践的传统,坚持“五育并举”,将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拓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从2020年起,学院逐步建构起了“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耕读教育实践工作站)”、“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站)”、“帮学支教基地”三类实践育人平台,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有了抓手,全力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构建三大育人机制,实施“凤蝶计划”育人质量提升工程,以“三平台三机制”实践育人体系有效推动了学院“三全育人”工作。

二、背景缘由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对于农业高校的实践育人作了更高要求。

植物保护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方针,坚持“聚焦国家社会需要、依托专业学科特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全国重点队伍“梦之队”到连年来打造的“一院一品”“一院一特色”的“植物医生竞赛”、“昆虫标本大赛”等学科实践竞赛,从“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耕读教育实践工作站)”到“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站)”,从新生“知行”活动到“耕读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植物保护学院已形成一套完备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院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增长了见识才干、锻炼了实践本领、夯实了专业基础,有效地提升了育人成效。

三、主要做法

(一)打造三大实践平台,打通学生校内外实践通道

2020年起,学院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实践育人,逐步建构起了三类实践育人平台,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有了抓手,有效推动了学院“三全育人”工作。

一是打造了“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耕读教育实践工作站)”社会实践平台。学院党委与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党委、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党支部、佳兆业集团乡村振兴党支部组织举行“政校企村强共建·乡村振兴促发展”四方共联共建活动,启动 “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耕读教育实践工作站)”,助力乡村振兴。学院连续两年组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美美与共”队伍赴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在当地开展产业调研、农作物病虫害调研、生态环境调研,并开展绿色防控专题报告,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研学方案,组织开始实地科普活动,并在当地开展资助政策下乡行活动。

成立“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耕读教育实践工作站)”

二是打造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站)”社会实践平台。目前学院已与包括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天河区五山街服务站(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潮州市茶农协会、中星浩自然空间等设立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站)”,并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志愿队”、“文物保育志愿队”、“青年公益服务志愿队”三支志愿服务队伍,启动组织共建、活动共办、队伍共训、难题共解,实现合作共赢。此外,学院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工作,以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基础,牵头成功申报了第四届“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天河区“青培计划”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项目,带领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社区实践、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为学生施展才干提供平台。

成立“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站)”


三是打造了“帮学支教基地”社会实践平台。学院党委与省审计厅华南农业大学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党支部、河源市直机关工委、中共东源县义合村党支部、中共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第六支部五方在东源县义合村举行“政校企村强共建·乡村振兴促发展”共建共联活动,深入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学院在义合镇中学挂牌成立“帮学支教基地”,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组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凤蝶”服务队前往义合镇阮啸仙红军小学开展支教活动,通过阳光心理课堂、植物科普、昆虫科普、红色课堂等活动,帮助当地中小学生做“向上、向前、向未来”的“三向”少年,勉励他们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堪当大任,助力当地人才振兴;植保学子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

 

(二)构建三大育人机制,推进第一、第二课堂耦合发展

1.党建引领学生实践育人机制

坚持党建引领,培养学生实践骨干。重视发挥学生骨干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把党员培养成学生骨干,把学生骨干发展为党员、把骨干党员培养成党建与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特别是在“三下乡”、“返家乡”、“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诸多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领域发挥学生骨干与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开展学生骨干培训班暨学生党支部书记论坛,专设实践锻炼项目,培养一支受师生欢迎的学生干部队伍,为学院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学院党委在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中学挂牌成立“帮学支教基地”


2.党团班一体化联动实践育人机制

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实践育人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作为推进“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举措,植保学院坚持开展“每月一主题”党团班活动,学院层面制定了“一支部(班级)一品牌”、优良班风学风创建活动方案,实施“百个本科生党支部引领团支部建设发展计划”,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作为重要活动内容和创建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班团在实践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党团班一体化发展。持续完善“学院党委+党支部+党员+团干+骨干”的五级联动实践育人机制,强化政治引领,突出实践成效。

3.“政校企村社协”多方协同实践育人机制

植保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村居委、街道、社工机构、协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共建机制,组建学生团队前往校外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号召学生将“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习实践结合起来,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国情民生,踏进田间地头挥洒专业才干,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生产实践中,搭建“政校企村社协”多方协同实践育人桥梁,实现供需对应、优势互补、同频共振。

四、效果启示

(一)成效总结

构建的各项社会实践平台使得实践育人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融入专业教育、融入成长需求,社会实践平台成为思政教育课的新延伸和实践教育的新课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党建与学生工作双融双促双提升,对增强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调研,学生对实践育人成效总体满意度在90%以上,每年开展的春、秋季“活力在基层”团日活动的参与度达到90%以上,近2年申报项目数平均达到100余项。我院从2021年起成立 “青马工程”培训班,贯彻落实“灯塔工程”的有关要求。连续三年我院举办“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平均15支队伍,16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 “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平均7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其中。我院学生积极参与“一院一品”“一院一特色”的“植物医生竞赛”、“昆虫标本大赛”等学科实践竞赛,提升了个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我院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向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发展,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优秀学子表现方面,我院学生专业思想日渐稳固,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行业的比例逐年增加,下基层、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的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近三年来,本科生发表论文29篇、申请专利16项,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国家级5项、省级18项、校级22项,学科竞赛获奖国家级10项、省级9项、校级23项,获得各类奖学金五百余人次,应届本科生升学率保持在50%左右,升学院校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代表,2016级研究生宋渊丰荣获2018年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015级刘欢、2017级田发军、陈思琪等5人荣获“广东省优秀学生”称号,2018级博士生孙智鹏获2019年“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2018级博士生宋施豪获2020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8级本科生黄楚阳、2019级本科生黄彦峰先后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二)特色亮点

在推动实践育人过程中,学院依托学生第二课堂,结合学科实践传统和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并整合资源,打造“三大实践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在产业调研、农作物病虫害调研、生态环境调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同时,学院注重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模式创新方面,学院创建了“党建引领 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通过学院党委领导、学工队伍主导、学院老师协同、校外基地联动、青年学生主动等多方协同,形成了有效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在机制创新方面,学院构建了实践育人共同体,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了“第一课堂学知识,第二课堂练本领”的实践育人思路,有效提升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经验启示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个性独特,他们的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要深入探究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从而精准把握其教育需求特点,为实践育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党建引领、多维协同”的实践育人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它涉及多个要素和维度的协同合作。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育人效能,需要基于多方共建“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站”社会实践平台等“第二课堂”平台,构建思政教育多维协同体系。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教育体系内部实现各教育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还要积极与外部社会资源进行联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为了不断优化实践育人工作,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育人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定期评估,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育人策略,确保实践育人的效果不断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能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SCAU Copyright © 2024 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4401060500010

管理员登录